(资料图片)

中国教育报讯(记者 杨桂青 蒋亦丰)新时代大学生应该做什么样的人?如何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7月1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思想道德与法治”分教学指导委员会、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浙江大学—浙江省)主办的“人生观及其教育相关问题研究”学术研讨会对其进行专题研究、探索。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宋凌云线上出席研讨会并致辞,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总教指委主任委员、“思想道德与法治”分教指委主任委员、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沈壮海教授,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黄翔峰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全国近百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思政课教师参加会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给优秀的大学生个人及群体回信,勉励青年一代要立志高远,坚定理想信念,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党的二十大强调,“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指出,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矢志奉献国家和人民。

在高等教育阶段,加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是高校思政课尤其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使命。与会部分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思政课教师研究分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生观的重要论述,并就“思想道德与法治”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报告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备课思路,内容涉及人生观的思想史、人生观的教育史、人生观的理论、人生观的结构、大学生人生观现实状况、人生观教育国际比较等方面的内容。与会者一致认为,专家示范、同行切磋,深化了在场思政课教师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生观重要论述的认识、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了解、对人生观教育规律的把握,有助于提升人生观教育效果。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