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是个好地方】
6月29日,游客在喀什古城景区观看民族舞蹈表演。喀什古城景区是新疆首批授牌的5个非遗巴扎之一。 丁民摄
(资料图片)
近日,游客在吐鲁番市葡萄沟景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展厅参观。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蔡增乐摄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贾春霞
在帕米尔高原的阿合奇县,聆听史诗《玛纳斯》古朴悠远的吟唱;走进和田市吉亚乡,探索色彩绚丽的艾德莱斯绸如何织造;在吐鲁番市高昌区,体验桑皮纸制作的乐趣……在2023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第十一届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周活动中,形式多样的非遗展陈、展演、体验等活动,让非遗散发崭新的魅力。
与旅游互促互融
盛夏时节,在吐鲁番市葡萄沟景区非遗集市的工作室里,游客们正在维吾尔族花毡、印花布织染技艺传承人帕丽旦·买买提的指导下,挑选喜欢的印花模戳,蘸上调制好的颜料,印在一块块方形布上,这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通过葡萄沟景区的平台,被全国各地的游客关注。
作为内涵深厚的文化资源,非遗丰富着旅游的内容,而旅游也为非遗提供了更多的实践和应用场景。从将“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列为《“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重要任务,到今年2月发布《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一系列政策为转化利用非遗资源、丰富旅游产品,促进非遗与旅游的融合提供了指导。
新疆非遗资源量多类全。截至目前,全疆有非遗代表性项目5425个,其中3个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94个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315个入选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非遗+旅游’已成为新疆各地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它进一步扩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处长罗静表示,各级非遗部门组织传统工艺、音乐、舞蹈、戏曲等传承人进景区、进历史文化街区、进学校、进社区等,使得非遗的活态展示形式更多样,影响人群更广泛。
葡萄沟景区非遗集市2020年5月投入使用,2021年被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命名为新疆传统工艺传承基地,目前已有8项国家级、14项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入驻,常驻8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们在展区各显身手,让游客收获满满。
“游客对体验非遗技艺的热情不断高涨,一到暑假,参加研学游的孩子们就来了。”看着祖辈留下的非遗技艺焕发生机,帕丽旦深感欣慰。曾经,维吾尔族花毡、印花布织染技艺传承后继乏人,从老艺人手里学会这项技艺后,帕丽旦不断探索传承发展之路。她在吐鲁番博物馆旅游文化街区开设工作室,在重大节庆活动期间走进景区展示,还收了十几名徒弟,她希望通过传承的力量,让这项技艺能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飞入寻常百姓家”。
景区的金字招牌
6月9日,在喀什高台民居景区首开区转了一圈,6岁的游客杜可馨拉着爸爸杜长征的手,又返回了木器加工店。吸引她的不仅是用白杨树、核桃树、柳树、杏树等木料制成的木碗、木盘、木勺,还有为木器烙花纹、上色的体验过程。看着女儿聚精会神地为木杯上完色后,杜长征买下杯子留作纪念。
高台民居建造在喀什市老城东北端一处高40多米、长800多米的黄土高崖上,经过近年的改造,于6月3日对游客开放首开区。这里有非遗一条街,以非遗展示制作、体验为主,包括木器制作、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手工铜器制作等近50种非遗活态展示,平均每天吸引千名游客打卡。
在莎车老城、伊宁市六星街历史文化街区、新疆国际大巴扎等景区和旅游休闲街区,原本隐于乡间的非遗,有机融合在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中,让游客看得见、尝得到、能体验、可带走,成为旅游的金字招牌。
在高台民居不远处,就是喀什古城景区。帽子巴扎、木器巴扎、乐器巴扎上,非遗传承人的“绝活儿”成了吸引游客的亮点,十余家文创店开发的非遗元素手机套、玩偶、手机链、笔记本等文创产品,展示了古城的文化气息。
“目前,喀什古城有传统工艺店铺63家,挂牌非物质文化遗产店铺标识牌的有47家,涵盖传统美食、木器、土陶、乐器、花帽、服饰制作等12个种类,从业人员约170人。”喀什古城景区管委会对外宣传科科长阿地力江·阿不都卡德尔说,喀什古城景区将非遗融入古城生活,积极培育文旅融合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呈现出蓬勃活力。
设立美食集市、美食街区,集中展示有滋有味的非遗魅力;充分利用旅游景区等文化场所,举办非遗购物节;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展陈、展演、体验等活动,让各族群众了解非遗、走近非遗……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化馆工作人员田玲介绍,今年以来,文化馆积极组织策划手工刺绣展示、歌舞表演、民族器乐演奏等活动,截至目前,已开展非遗展演活动131场,惠及15万人次。
在守正创新中深度融合
漫步在和田团城景区,街道两旁的建筑古色古香,拼花砖墙、木雕门窗在斑驳光影中韵味无穷,一家家古朴的店里,摆放着各类手工艺品和民族乐器等。
和田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旅游科科长赵玉梅介绍,2016年开始改造的老城区,既传承保护了和田特色民居建筑,又把原来老旧城区改造成花园式街区,2020年和田团城景区成为国家4A级景区。“守正创新的理念不仅使老城区的传统建筑艺术、非遗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还让这里成为和田市重要的网红打卡地。”赵玉梅说。
非遗是富有生命力的“活化石”,推进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它历久弥新,是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
2008年,维吾尔族刺绣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哈密市文化馆是该项目保护单位。2016年,哈密设立了全国首个传统工艺工作站——新疆哈密传统工艺工作站。“工作站将民间刺绣与现代化文创设计相结合,并对刺绣产品进行全新的包装和推广,如今这里的刺绣已形成品牌走向全国。”哈密市文化馆党支部书记郝常立说。
“新疆旅游的深度开发还面临诸多挑战,必须找寻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着力点,创新发展理念与模式,产生新的产业形态与文化旅游产品,进而实现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联动升级、增值提效。”自治区社科普及基地新疆文化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王敏认为,做好非遗和旅游深度融合,需要积极联合各方力量,创新挖掘新疆非遗资源,利用非遗工坊等业态,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非遗旅游路线,开发非遗旅游品牌,让非遗走进景区、校园、社区的公共文化空间,带动新疆“非遗+旅游”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