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高冬丽 王俊力

地图,描述地面的图画,简单而神奇!从古代的石刻地图到今天手机上的屏幕地图,凝聚了人类几千年的智慧和梦想。

4月28日上午,郑州大学地图博物馆正式开馆,这也是全国首家高校地图博物馆。在这里,你可以跨越时间、空间,铭记不同时代的人在地图上留下的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博物馆里的地图“宝藏”

目前,国内外高校及有关机构已经建设了若干特色鲜明的大学博物馆,国内就地图博物馆建设而言,目前尚无哪所大学筹建地图博物馆。

郑州大学地图博物馆是全国首家高校地图博物馆,位于郑州大学南校区,由地图学领域著名院士、国内外著名地图学家、地图史学家、地图鉴赏家高俊院士牵头。

目前,地图博物馆设置有7个常规展厅和1个特色展厅。其中7个常规展厅包含“序馆”“综合馆”“地图和地图学历史馆”“国家测绘馆”“新型地图馆”“制图技术馆”和“地图文化馆”。全馆还收藏有800余册图书、地图,部分精品陈列在展柜中。而特色展厅目前用于展示高俊院士为本馆捐献的代表性图书资料,以后还可以成为供其他单位和个人展示地图收藏品的平台。

为什么要建一个地图博物馆?高俊院士是此博物馆建建设的牵头人。在他看来,地图是多元文化的重要标志,举凡哲学、科学、政治、人文、经济、国防无一不与地图有关。在高校教育中,地图学是多学科交叉的桥梁和纽带。在网络环境中,地图大数据为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空间概念的进步提供重要的工具。

郑大的“地图”缘分

为何是郑州大学?据了解,郑州大学已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综合性大学建设行列。这在国内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近年来,学校在学科建设、办学环境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条件具备,地图博物馆建在郑大非常合适。”高俊院士详细介绍说,河南有厚重的文化,郑州大学作为作为双一流建设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在历史文化地理、地理信息研究等方面也有较好的基础与探索。“郑大建一个地图博物馆,在学科综合发展、多元办学的环境下,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另据了解,2019年,郑州大学新组建了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高俊院士担任首任院长。这是郑州大学历史上第一次成学院建制的开展地球科学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之后又组建了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为主要特色的地球科学学科团队。

如今,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基本形成了地理科学一级学科目录下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培养体系。目前,在院研究生150余人,本科生230余人。

郑州大学地图博物馆是以服务于地图学、测绘学发展为宗旨,以地图空间认知为主体导向,兼具科研、教学与科普,是郑州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地图学学科平台建设的标志性成果。

高俊院士也期待通过博物馆和学科平台的建设,实现推动郑州大学地学学科发展、助力双一流学科建设。

院士的“地图”情结

在当天的开馆仪式上,高俊院士捐赠了几十年来捜集积累的部分有关地图学的作品和书籍,并捐赠200万元设立了高俊院士地图学空间认知学科发展基金。

书籍大体上会为三部分,即近百年我国(少量外国)政府、部门与个人编绘出版的著名地图和地图集;名图赏析及其高清复制本;有关地图学的教材、专著、文集和工具书。

“借着此次办地图博物馆的机会送给郑州大学,正好可以让这些书籍发挥更大的作用。”高俊院士表示。

据了解,这些图书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有的已经绝版或成孤本,蕴含历史与文物价值,在研究地图学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中亦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在他看来,地图不只是文化的体现,也是文明的代表、科技前沿的反映。此外,现如今,研究的地图不再是那些古地图、老古董之类,而是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环境下创新的地图形式,比如,读者可以进去以后可以交互式交流等。也只有地图能够在短时间内建立一个空间的概念。

年近九旬的他也期待有更多年轻人接续地图学的研究工作。

“地图学是冷门,需要不计名利、不计待遇,长期埋头努力,专心投入学术研究过程。”他直言,我们面临着全球化、中国式现代化的任务,需要一定数量的地图学人才。在他看来,从事地图研究除了责任之外,兴趣还占很大的成分。

“我们一定要把对地图特别感兴趣、决心在这个领域做出一些成绩的学生吸引过来,把他们培养成中国地图事业的骨干。”高俊坚定地说。

关键词: